(圖片來源:馬祖日報)
「馬祖藝穗行動創作發表會」於昨(25)日上午10時開始進行,上午於南竿鄉53據點進行作品說明簡報,下午分別在53據點和鐵板聚落,由15位年輕創作者帶領大家體驗其作品。(創作走讀路線:53據點玻璃屋-鋼琴碉堡-地下坑道-53據點玻璃屋-鐵板聚落天后宮-鐵板聚落主幹道-仁愛國小防空洞)這些青年藝術家展現各自的熱情與實踐行動力,以藝術介入空間的方式,重新構建仁愛村至津沙村這條「津仁步道」當中的聚落和戰地遺跡場域,並建立人與人之間新的連結,修復人與土地間的關係。 創作發表會邀請副縣長陳冠人、文化處處長吳曉雲、副處長翁佩慈、馬祖國際藝術島策展人吳漢中、馬祖在地詩畫家劉梅玉,及本次協助青年創作家的藝術家李舲、彭韋、洪譽豪老師一同出席。陳冠人一開始便幽默地和年輕藝術家分享軍事場域對他來說,在孩提時期也是很神秘的地方,一直到10年前回到馬祖,軍事管制區域才開始慢慢開放,也因為長期是軍事據點,所以保存得很好,成為風景最美的地方,經由文化處用心的投入,逐漸打開許多據點。 這些軍事據點,雖然具有戰略用途,但經過歷史的演化轉變,其中也蘊含了精神文化的心靈層面。連續兩屆的馬祖國際藝術島和今年配合台東熱氣球節的宣傳曝光,馬祖逐漸被世界大眾看見。走過歷史的脈絡長河,在地藝術家賦予了不同的解讀,而如今青年藝術家相對重要,從外地看向馬祖,從年輕的角度,如何對場域、地景或是聚落,以創新的觀念、感受,加上新穎的思維解讀來打開馬祖,是讓大家重新發現、重新詮釋馬祖的美。 此次藝穗行動鼓勵地域材料的運用,強調作品的概念、實驗性和創意,作品須考量環境永續、後續展示及管理維護的因素,必須在有限的場域空間中展出,作品之間各自獨立,但在概念上又需具有關連性。創作者們從攝影、聲音、現地海廢素材、即將失傳的竹製漁具、場域空間連結(如碉堡射口、海洋和光線時空的串聯)、馬祖的地質岩石轉變、馬祖的物質材質和光影結合呈現等等發想出的作品。 文化處長吳曉雲表示看到這些年輕藝術家充滿創意的作品,她感動到不禁流下眼淚,其中還有與2025年馬祖藝術島主題不謀而合的概念,讓她直呼實在太巧合了。「馬祖藝穗行動」於8月進行為期兩週的走讀探索、藝遊與論壇,15位創作者在昨(25)日提出各自對馬祖場域的想像和執行的藝術創作提案。在聆聽創作者的分享中,也讓自己靜下心,透過藝術展演的方式,傾聽年輕世代對於馬祖戰地文化景觀的閱讀、發現或想像,串起眼睛看不到的「美與共鳴」,重新思考「藝術的社會性」所帶來的啟發和反省。